原標題:赴京參與“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講解318天(引題)
遼寧3位95后獲評“金牌講解員”(主題)
遼寧日報記者 趙乃林
核心提示
“參加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講解工作,讓我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边@是記者采訪5位黨史講解員時她們表達的共同心聲。2021年3月,省委宣傳部推選我省5位講解員赴北京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講解工作,出色完成為期318天的講解任務。前不久,其中3人被中宣部授予“金牌講解員”稱號。
盧勝男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為觀眾講解。(受訪者供圖)
經受難忘的精神洗禮
汪子荷、盧勝男、王東旭、王馨悅、楊惠竹都是95后女孩。
此前,她們做講解、播音主持工作。赴京后,作為全國首批88名講解員的團隊成員,經過3個月的封閉式集中學習培訓,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開館后正式上崗,她們每天以飽滿的熱情聲情并茂地為觀眾講解,用自己的努力展現了遼寧青年過硬的政治素質、扎實的業務能力和良好的精神風貌。
盧勝男說,這次講解經歷讓她們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國共產黨100年來波瀾壯闊的光輝歷史,經受了一次震撼心靈的精神洗禮。
在楊惠竹負責講解的展覽部分,展出了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還展播了李大釗生前一段珍貴的影像資料,楊惠竹說,“雖然是黑白影像資料,但他激情澎湃的演講,仍穿越時空,讓我深切感受到共產黨人救國圖存的昂揚斗志”。展陳的縣委書記焦裕祿使用過的那把藤椅上的破洞震撼著王馨悅的心靈,那是患肝病的焦裕祿堅持工作,疼痛時用鋼筆、茶缸蓋、雞毛撣子硬頂出來的,王馨悅說,“他用赤誠和生命生動地詮釋了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展陳的延安新華廣播電臺使用的第一臺發射機讓汪子荷印象深刻,由于當時的運輸條件比較困難,這臺發射機是被拆開之后運輸的,上邊還有焊接的痕跡,它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創辦播音事業的最初歲月,汪子荷說,“看看我們今天播音事業的發展,高大的信號塔,嶄新的辦公樓,今昔對比,這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近紅色的“遼寧印記”
很多發生在遼寧大地的重要歷史事件構成了黨的百年奮斗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的講解,也讓女孩們有機會走近了家鄉的紅色歷史。
遼寧的紅色歷史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汪子荷說,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每當回顧這些歷史、講述這些歷史,我充滿激情,深深地為自己是遼寧人而感到自豪”。
王東旭負責講解的展覽部分,展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王東旭說,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沈陽創造了很多個“第一”,國產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臺巨型變壓器、第一枚金屬國徽的鑄造等都出自這片土地,展覽中還出現了噴氣式飛機的身影。時光流轉,這種奮斗精神已深深根植于遼寧人的心田并化作了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
展覽中帶有“遼寧印記”的史料和文物激發盧勝男的鄉土情懷,讓她感動也讓她感慨!拔铱吹搅顺鲎赃|寧的一張1948年支前交送公糧谷草的收據,看到了遼寧艦的圖片,在我負責講解的舉國抗擊新冠疫情部分,展廳上方懸掛著支援武漢的醫療團隊的簽名旗幟,其中一面旗幟上印有‘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字樣。作為土生土長的新一代遼寧人,這些讓我感到了榮耀,也感到了肩負的使命!
收獲豐厚的心靈滋養
王馨悅是土生土長的丹東女孩,從小就會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楊根思、黃繼光和邱少云都是她心中的偶像。這次她負責講解的部分就有抗美援朝的內容,每逢此時,她仿佛帶著觀眾走進了風煙滾滾的歲月。
一次講解中,一位觀展的老爺爺對著上甘嶺陣地上的彈片凝視良久,眼中噙滿淚水。王馨悅上前交談得知,老人是位志愿軍老戰士,參加過上甘嶺戰役。老人講,當年他的戰友用熱血和生命保家衛國,捍衛和平正義,而今戰友們有的已經不在人世,有的腿腳不好來不了,他是替戰友們來看展覽,回望黨的百年歷程。聽到這些,王馨悅眼淚流了下來,她深深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這次講解經歷,讓我堅定了人生的信仰,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自己的人生坐標!蓖踯皭傉f。
盧勝男說,孩提時,她癡迷于父母講的紅色故事,她認為越是心存高遠越需要腳踏實地奮斗,奮斗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每一項職責。
“現在問我為什么會選擇做講解員,我會堅定地說是因為熱愛,我要努力做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睏罨葜襁@樣說。
學習黨史、講述黨史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