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尺講臺上的“告別禮” (主題)
——記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雷偉退休前一課 (副題)
■王運璞 李潔
講臺上,雷偉正在授課。作者提供
上課鈴聲響起,已近花甲之年的空軍軍醫大學教授雷偉如往常一般,在講臺旁整了整軍裝,軍姿肅立。
“上課!”雷偉快步走上講臺。
這是雷偉退休前的“最后一課”。
已有36年教齡的雷偉是學員眼中的一個“傳奇”——上過前線、“膨脹式脊柱螺釘”發明者、全軍戰救專家、全軍優秀教師……一直以來,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詼諧幽默的授課風格讓雷偉的課備受歡迎。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戰創傷!敝v臺上,雷偉翻開課件,從容開講。這堂4個學時的“戰創傷”課程,雷偉已經講了22年。每次課前,他都堅持按習慣走一遍“采、編、導、演、評”的教學預演,力求教學流程更順暢。
按照“電影創作理論”去備課,是雷偉長期教學實踐的經驗總結。從戰創傷的定義到火線處置步驟、流程、方法,雷偉像一名“導演”一樣為學員打造“融入式現場教學”模式,讓學員在邊聽講、邊操作中真實感受戰創傷的救治方法步驟。
望著臺下學員們一張張青春的臉龐,他的眼前忽然浮現出一位位犧牲戰友的身影,36年教學生涯也似走馬燈般一頁頁翻過。一時間,雷偉百感交集,淚水控制不住地模糊了眼眶,“我一定要用最大的熱情上好最后一堂課!”雷偉暗下決心。
“大家說說影片里面這些戰士的做法,在戰場上對不對?”第四節課是“戰傷救護”,雷偉為學員播放了他精心挑選的影視劇中的戰救片段,引發學員們的激烈討論。在學員們的討論中,雷偉講述了37年前他經歷的一次真實作戰經歷。
“那次突擊作戰,一名班長被暗堡里扔出的手榴彈炸傷,兩名戰士急于把班長拉回來,沒做任何防護就沖上前去,結果被暗堡中再次扔來的手榴彈炸中全部犧牲……”真實的描述將所有人的思緒拉到了戰火紛飛的戰場,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仿佛就在眼前。
雷偉用親身經歷告訴學員,戰場上的軍醫一定要是懂衛勤指揮的野戰外科醫生,一定要會判斷戰斗與戰救的關系,“救不救、怎么救”要緊密結合戰場實際。
在那場戰爭中,當時年齡和今天學員差不多大的雷偉參戰近6個月,搶救傷員50余人,所在連隊被中央軍委和原成都軍區授予“進攻英雄連”“堅守英雄連”稱號。
“傳軍魂之道、授醫者之業、解衛勤之惑”是雷偉掛在辦公室墻上的一幅字,36年來他念茲在茲、篤行不怠。雷偉始終堅信,一名軍校教員最重要的就是“為戰而教”,要讓學員明白軍醫的使命、責任和擔當。
下課鈴聲響起,雷偉的“最后一課”也畫上句號,他鄭重地向大家敬了一個軍禮:“身為一名教員能夠在課堂上退休是一種難得的福氣,當教員是我人生最熱愛也最看重的職業,謝謝大家,你們給了我做老師的快樂!”
掌聲散去,學員陸續離開,雷偉卻并未急著離去!拔疫@一生當兵打仗、治病救人、教書育人,此生足矣!崩讉ム哉Z道。
環顧教室,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肩上,微風拂過雷偉微白的鬢角。那一刻,他仿佛又聽到36年前初登講臺那天,幾位授業恩師的教誨:“要熱愛軍隊、熱愛傷員,要為祖國醫學事業奮斗終生!
36年躬身為橋、甘當人梯,雷偉將師長囑托銘記于心:“我想把有限的精力,繼續投入到無限的教學和為軍服務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