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聚焦“健康家庭 生育友好”,國際家庭日共話“家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蔣菡
5月15日是第29個“國際家庭日”,中國家庭報社主辦的“健康家庭 生育友好”2022年“國際家庭日”主題宣傳活動拉開帷幕。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監察專員杜希學表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以“健康家庭 生育友好”為主題開展宣傳活動,旨在倡導全社會關注關心家庭,促進家庭健康幸福和睦進步,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杜希學提到,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時期人口工作,制定了《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提出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并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一年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和當地黨委政府工作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人口家庭工作,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積極探索配套生育支持措施,持續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切實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不斷解決群眾后顧之憂,讓億萬家庭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宋健表示,隨著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不斷推進,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將日臻完善,滿足家庭需求,解決后顧之憂,使人們“想生敢生、能生優生”。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李婷表示,我國青年人仍對婚姻生育有所期待,和諧平等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所能提供的精神和情感價值、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能力,才是現代社會結婚和生育對個體的最大吸引力。
活動中,來自社會、心理、人口、家庭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回應年輕群體的困惑。
北京市教育學會家長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齊大輝表示,近年來出現一種“戀而不婚,婚而不生,生而不教,教而不靈”的婚育眾生相。這些嚴重影響到人口的數量和家庭的結構,是長期積累的綜合性社會環境與家庭文化問題。青年人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終身伴侶,怎樣經營情感生活,需要學習和成長。因此,做好婚育方面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張曉冰表示,降低年輕人對婚姻的恐懼心理,第一,要加強婚戀觀教育。一方面,將婚戀教育納入中高等院校教育體系,引導青年人樹立理性健康的婚戀觀。另一方面,要引導父母尊重子女的婚戀選擇。第二,幫助青年人解決婚戀實際困難。第三,推動更加平等的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茅倬彥表示,結婚由過去人生規定的“必選項”變成了自主決定的“可選項”。因此,在未來,政策方向應該更加支持青年職業發展,尤其要保障女性的就業公平,促進青年人婚育和工作共同發展。
全國總工會女職工部二級巡視員張偉表示,全國總工會聚焦職工關切,通過編制《創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指導手冊》等做好用人單位托育服務工作。下一步,將推動全國各級工會開展托育服務試點工作;推動從多方面解決政策支持、資金支持等問題;推動創建“六個友好”家庭友好型工作場所。